徽州石雕牌坊的做法和地方特征
徽州石雕牌坊的细部做法颇具时代和地方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斗拱、柱仿、屋顶等部位。石牌坊脱胎于木构建筑,而斗拱是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构件之一,因此徽州牌坊皆施斗拱。早期牌坊刻意模仿木斗拱形象,然后逐渐简化,形成偷心拱板(或昂板)、正心置花板的基本模式。这一过程大致形成于明代成化至正德年间,歙县城成化尚宾坊、潭渡弘治族孝坊、郑村正德忠烈祠坊是其实例。斗拱的具体构造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雕凿到分块拼装的过程。到明代万历,分块拼装方法成熟,府城大学士坊是这一进步的标志,它的平身科中拱板与坐斗分块雕凿,正心方向的瓜拱及花板由另石嵌入,角科只保留与正心瓜拱相列的外侧拱板,不再使用角拱板。清代拱板改用一石制成,结构更趋合理。石坊柱子明中叶以前皆方柱抹角,显示从正八角柱演变而来的痕迹。明万历以后,抹角逐渐缩小,至清代几乎一式方柱。支托柱子的靠背石是维持牌坊横向稳定必不可少韵构件。徽州石雕牌坊从屏风托脚的设置中得到启示,因而明代早期石坊采用"雕日月卷象鼻格浆腿"支托柱子。明末靠背石开始简化,一般石坊仅用素板。明中叶还出现以圆雕狮子代替靠背石,但蹲狮形体不利于支撑柱子,所以石坊每面石雕狮子必须至少采用一对作倒立状,使尾部到一定高度以维持石坊稳定,或采用一对蹲狮和一对靠背石。早期石牌坊的上、下额仿作矩形,略呈琴面。明末模写木构建筑中的月梁,额仿的琴面更高,梁略起拱,梁肩有明显卷杀。雀替做法则几乎与木构无异,清代的雀替已变成一个纯粹的装饰物。牌坊早期多悬山屋顶,仿木构之举折作平缓曲线,由一石或二石拼成,上刻瓦垅、勾头、滴水,下刻檐椽、飞椽。明中叶石雕牌坊盛行歇山顶,屋面呈折板状,下部檐板坡度很平,上部金板较陡。万历以后,屋顶勾头、滴水之类雕刻尽皆省去,仅在檐下留一连檐线脚,以表示有二层椽子。
版权属于: 长城石雕厂(http://www.shidiao567.com/)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
上一篇:端门前的石雕牌坊和石狮子
下一篇:徽州石雕牌坊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