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佛教题材的石雕佛像为什么这么多

发布时间:2013-11-30 00:00:15
 

   明清以后,我国各地有关佛教题材的石雕佛像数量依然很多,但类似于唐宋元时期大型的佛像雕刻则比较少见,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社会宗教和艺术文化的总体趋向有关。此外,诸如我国等地民间,古代还有一种传统做法,即因一些用来雕刻大小佛像的石质较粗,因此民间或采取佛像的内部身躯用石材雕刻,然后在表面上再塑一层薄泥并妆金身的做法,如上述的碧霄岩元代三佛像。由于这样,一些石雕佛像就难以被人发现。从总的来看,我国民间的各种佛教石雕像,大多作品设计慎密,造型完美,雕刻技艺精湛。其优秀佳作有西资岩石佛像、南天寺宋代石佛、碧霄岩元代佛像、名山室佛教石刻和海口瑞岩弥勒造像等。以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杰作之一的瑞岩弥勒造像为例加以分析,其主要特征为:一、造像形体巨大。从我国国内单个的古代石雕人物造像看,道教人物以清源山的老君造像为最大,而佛教造像则以此尊为最。他较之高4.7米,宽6米的老君造像,显得更为宏伟壮观。石雕佛像-观音像是我国寺院里非常常见的佛像雕刻。瑞岩弥勒造像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极为罕见的元代巨型石雕人物造像,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及文物研究价值。二、弥勒造像以天然巨石雕凿而成,其雕刻技术精湛,人物造型生动,比例准确,很好地体现丁弥勒佛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神态,达到了神态兼备的完美境地,这在巨型人物雕刻中是十分难得的。三、造像保留了宋代弥勒佛的风格。自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弥勒佛的造型在各个历史时期曾发生一些变化。北朝时期多做菩萨型,交脚而坐。唐代多做佛型,倚坐。至宋代,出现了结跏趺坐的菩萨型。元代以后,则多见大腹布袋和尚的模样。瑞岩弥勒造像为盘腿而坐,类于结跏趺坐的姿态。其袒胸露肩,为菩萨型状,与后来常见的大腹布袋和尚有所不同。因此,从有关特征看,其似乎更多地保留了宋代的风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与文化艺术交融兴替的某些状况。总而言之,以上述优秀作品为代表的佛教石雕佛像,连同石塔、石经幢等有关雕刻,把我国嘉祥石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版权属于: 嘉祥县长城石雕厂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