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石栏杆 大桥越千年|大桥的沧桑变迁与朝代的休戚相关

  • 大桥石栏杆 大桥越千年|大桥的沧桑变迁与朝代的休戚相关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改建后的东关大桥,为7孔跨径各6米的拱桥,桥基为石砌墩、台,桥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63.公园内建曲桥5座,亭榭9个,遛鸟坪1处,设雕塑及山石景点26处,河底清出的淤泥在大桥东南侧筑起假山1座。

二桥跨千年

文/守村人

注:泰安西关二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从唐代的木桥到清代的石桥,再到80年代的水泥桥,再到今天的雕花青石桥,见证了泰安城荒凉的演变,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民间记忆; 而随着历史篇章的延续和延伸,它也从交通的桥梁,变成了休闲、观光、文化、精神的桥梁。 因此,西关二桥当之无愧成为肥城市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园林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载体。

来到泰安城,问起西关二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名气很大。 当地人,除了每天走在二桥上,悠闲地在二桥边,甚至把聚会地点定为“东莞桥”或“桥中”。 这足以看出西关二桥在泰安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预定的木桥

西关二桥的修建与泰安城址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其荒凉演变与朝代更替密切相关。

大桥石栏杆_石坡头大桥_石潭溪大桥

泰安城是一座始建于东汉的千年古镇,但城墙的修建却起源于唐代。 当时翁城墙基为金刚石砌筑,墙系为黄土夯筑。 瓮城正中四面各建一座城门。 东、西、南、西门依次称为望寺、临广、银根、瞻月。 全城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 政府机关建在市区地势最高的中心区。 金大定二年(1162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先后增设。 明弘治十年(1511年),被农民起义军拆毁。

后人称翁城,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修。 为避免雨水侵蚀,提高观赏效果,改为外砖内土。 据史书记载:瓮城全长四里五十步,高中尺四尺三寸,顶宽一尺,趾厚二尺,有四门塔。 每个高一英尺三英尺五英寸。 有四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高五英尺二英寸。 有腰楼四座,每座高六尺九寸。 有两门城,分两步登城。 城门名称分别改为银宾、宝城、英寻、公济。 护城河深八尺大桥石栏杆,宽一尺二尺,周围都是蛇眼泉。 五门外的护城河上架设木索桥,每天定时起伏,作为进出城的通道。 遇有敌情,木桥吊起,城门紧锁,城卫驻守瓮城,严密监视敌军动向。 4条相连的护城河中,西、南、北均为人工开凿,但城南的护城河是天然湖泊,当地人称之为宁阳沟。 发源于市区东南部的阴阳山,向南流入荆州市滹沱河。 西关二桥横跨泰安沟。

当时护城河内,人们习惯称它为“城”,城墙内的人要过五门桥(南门、西门、南门和西门)出门; 而“郊区”的人要进城,说“进城”的时候还带着几分自豪。 直到明天,虽然市区已经扩大到原来的20多倍,而且很多居民住在市区,但“身在城中不知城”。 我要去镇上。”

新中国成立前,广平园因风雨侵蚀不断倒塌、焚毁。 建国后,残存的外城墙陆续被拆除,广平一带面目全非。 五门桥中,南关桥和西关桥已经消失,东关桥也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桥。 只有西关桥依旧屹立不倒,却渐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工贸发达的石桥

石潭溪大桥_大桥石栏杆_石坡头大桥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城门四桥全部用石条铺成。 其中,为西关桥修建了8条渡槽,并铺设了7段石板。 每个部分都铺有五个白色大理石条。 石条长3米,宽1.3米。

引桥改建是二桥演进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也正是因为这次改造,二桥右侧独特的坡地和潮地迎来了无限商机,见证了城市集贸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当时在桥的东北部,摊位鳞次栉比,形成了日用品、金钗银手镯、白铁红灶、剃毛修脚、禽畜、木材、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工具、棉布和丝绸、零食和乳制品。 最繁华的副食摊前,曾经是清廷贡品的寮桥小磨香油现磨现卖。 家喻户晓的牛家村高筐狗肉飘香四溢,当地饮料土豆面薄如蝉翼……桥上桥下,商贾云集,肩并肩,车水马龙,源源不断; 护城河两岸,人山人海,扶老扶幼,讨价还价。

人们去赶集不只是为了购物,而是为了展现热闹的气氛,看看五颜六色的摊贩,品尝美味的食物,享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 “吃喝玩乐,走西关桥”是当时最流行的打油诗。

除夕之夜,大戏、舞龙灯、社火,马戏团陆续登场。 各种杂技、特技表演令人目不暇接,拍手叫好。 当地的拉魂曲悠扬委婉,川剧的调子好听,新乡的板子节奏明快……当然,青云的二胡和木偶表演是最受欢迎的。

石坡头大桥_大桥石栏杆_石潭溪大桥

一时间,二桥成为了集贸市场的中心,各地小商小贩如云集,手拉大车,涌向马路,点点勾勒出当年的盛况。原作《清明上河图》,演绎“日华集市商团云集,红毡绿碗堆如山,夜商流连,酒楼歌厅熙熙攘攘”。

1965年11月,全县动员3000人,对泰安沟进行疏浚、顶管河床、整沟、加固断面筑堤、植树绿化等工程。 改造后泰安沟河口全长50米,堤顶标高61.1米。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两个方面,有好处也有坏处,泰安沟整治也不例外。 其实,沟渠疏通了,分洪能力提高了,但因为岸坡铣了,荒地疏通了,几百年商贾云集的工贸区已经无立足之地了. “没有皮,就没有毛”。 集市被迫沿西护城河迁移。 从此,这里昔日繁华热闹的景象,变得沉寂了下来。

一座连接古今的水泥桥

70年代末,泰安市人口迅速膨胀,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日趋完善。 发展需要。 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建立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市区开始向四面八方扩张。 上城区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2.1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10多倍。 同时,在西关二桥以东200米处规划建设了新的衙署,并于1980年4月竣工启用。自此,旧地庙结束了它千年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一座新的政府办公楼。被改造成家庭住宅区。

大桥石栏杆_石潭溪大桥_石坡头大桥

虽然县政府迁出老街,但主要商业区、居住区、文化区、餐饮服务区、邮政联通区仍在老街内。 因此,西关二桥成为居民上下学、政府采购的通勤通道。 交通管道。 它就像一条纽带,紧紧地连接着新旧办公室; 又似扁担,西端为旧土庙,西端为新署。

随着新办公地点的搬迁和使用,居民和汽车经过二桥的频率有所下降。 因路面过窄造成的堵车时有发生。 年久失修,桥面开裂倾斜,路面腐蚀严重。 每逢下雨,居民经常会滑倒摔倒,发生车祸。 因此,重建引桥势在必行。

1980年,南关二桥改建工程破土动工,1982年竣工。改建后的西关二桥为7孔6米跨径拱桥。 桥基采用石墩和石台,桥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侧为铁管围栏,桥头左侧装有桥头灯。 它是宁(阳)、曲(府)路始发站的第一座二桥,也是泰安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 1986年,西关二桥再次拓宽改建,路宽缩减为86米、宽25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

休闲观光的雕花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配套设施的完善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提高市区品味和居民生活质量,1991年起,以南关二桥为中心,有关部门陆续恢复了滨江景区建设。

大桥石栏杆_石潭溪大桥_石坡头大桥

景区总面积10.6亩,其中水域面积7.1亩。 设计突出“以人为本大桥石栏杆,自然生态”的理念。 根据地形特点,结合地方特色,融合历史文化内涵,景区主题定位为“以动物和景观为主,集休息、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和现代特色。”

整个景区功能定位为“一带四区”。 “带”是指贯穿西关大桥东北部的滨海景观观赏带。 “四区”指北广场亲水景区,以廊道、码头、护岸、景观墙、音乐喷泉等为主题元素,形成供居民休闲的亲水广场; 北部休闲区,作为晋阳风景区北部与滨江景区的连接通道,是晋阳风景区水景延伸至大海的景观交汇点; 中心湖岛休闲区面积1260平方米,产生“园中有水,水下有园”的水景特色。 它与主花园融为一体; 南广场水景景区以南关二桥东端为入口,利用高潜力空间,是俯瞰景区的最佳观景点。 景区内有曲桥5座、亭台9座、鸟坪1座、石刻、山岩景点26处,二桥东北侧清淤河底造假山一座。 同时安装了水景灯、庭院灯、投光灯等50余种灯饰,共计1000多盏灯饰,色彩搭配,营造宁静温馨的晨间休闲环境.

为突出西关二桥的主体地位和人文关怀,提高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对二桥进行了美化亮化。 道路一侧人行道加宽加高,铺设美观防滑的汉白玉方板; 栏杆由原无缝铁管换成雕花青石方柱,底面装饰半米高的流线型护舷。 桥的两端各装了四盏灯笼,种植了数株柳树,宫内桌凳密布,方便居民休憩娱乐。

夏季立交桥边,鸟语花香,杨柳吐绿,江水回荡,游人如织; 夏日将至,柳树缠绵,两岸绿意盎然,夏日沙滩,沁人心脾; 仲秋,红叶似火,菊花飘香,漫步廊下,流连忘返; 寒冬三九月,千树稀疏,清影舞动,湖面结冰,一别。 四季如画的北方园林风情!

作者简介:村民,1967年12月生。小时候捡粪上学。 虽无才学,但思乡思乡。

本文参与清魏诗歌奖“齐鲁风情”主题作品征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陌陌小程序“一点信息站”。 全国60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