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读《射穿栏杆》有一种感觉
读完梁恒先生的散文集《射出栏杆》,我有一种清爽、启迪的感觉。抛开花草草、小气质琐事,摒弃无病呻吟的忧郁和装亲的阴霾,原来大人物大事大真理是题材,散文可以写得如此真心、真心;政治题材也可以摆脱枯燥的说教,与文学和谐得天衣无缝,具有给人留下长久永恒的意义。
我见过太多的花草、风雪之词;读了太多琐碎小事、无病呻吟的散文后,心里常常有一种无奈的柔软和油腻的无聊,不清晰、难以理解。不是这类文章写得不好,也不是文章作者缺乏才华,而是这种散文能提高读者的“精神、精神、精神”,同时给人提供的目的太少。
只有浸透了情感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心。读梁衡的文字,我被意味深长、震耳欲聋的历史叙述所感染,被璀璨的史册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所感动,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深刻。无论是“醉了捡灯见剑,梦回吹号角连营”的金戈铁马把栏杆拍遍,无路报国“射栏杆遍地”的辛七吉,还是“举起双臂呐喊跳入黑暗”的革命先锋曲秋白, 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将百姓从火和水中拯救出来;无论是1700多年前头上戴着围巾,摇着羽毛扇的哲学家诸葛亮,“在帷幕中谋划,千里之外的胜利”;邓小平仍然是那个胸怀宽广、不顾个人得失、屡履坎坷、英明勇猛、坚定不移地带领共和国踏上新长征的伟人······梁恒的笔从精美的作品中流淌出来,每一个字都美不胜收。盖好体积后,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回味远去。这些精致的文字除了带给我阅读的艺术审美愉悦之外,更多的是对责任的深切渴望。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面对民族历史的突如其来的变迁,面对国家的兴衰,面对人民的苦难,许多国家的支柱有责任肩负道德,牺牲生命来拯救社会。
战场英雄,爱国将军辛七吉,当他再也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奔跑,鲜血溅在袍子上时,他只能像屈原一样仰望天空,像公公怒撞,笔龙蛇,眼泪洒了宣纸,“吴钩看了,栏杆遍了”,临江水,爬上了危险的建筑, 看看长安——他一生都在等待这样的机会——躺在马背上横刀,带着血泪驰骋在战场上,报答中国的机会!嘉轩将责任扛在肩上,但他没有实力和野心,何去何从?在那个朝廷和勾安的时代,国家浪子的悲痛愤慨,只能随着汹涌的江河被埋葬在历史的波涛中。中国最后一代“刑大臣”林则徐,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英雄,铁腕之下,写信给道光皇帝主张禁烟,在南海点燃了熊熊烈火,但他的野心没有得到回报,反而被朝廷派往新疆沙漠, 但他对天、对民、对国家负责,心心念念,以罪臣的身份率先捐银收复伊犁饥荒,建设水利,造福百姓。在那个忠臣被赶走、抛弃的时代,林则徐摆脱了权力和私利的高压,直接对历史负责,所以历史记住了他的不朽。他面容美丽而苍白,肩膀年轻而虚弱,一个学者,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以虚弱的身躯挑起了指挥全党的重担,出演了一场泰山倒下一动不动的英雄剧。曲秋白这个深深扎根于历史的名号,并没有停在人生的渡口成为文学大师,也没有停靠成为金氏家族或名医。当他亲眼目睹人们在火与水中沉沦,一行人濒临灭亡时,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载着光火的船······他短短三十六年的救生艇或许最终没有靠岸,但他从容抗敌、勇仗义、泣鬼神灵的壮举,将被历史永远铭记!“轻轻解开罗的裙子,独自上兰州”,秋白肩负起肩上的责任和历史的希望。
阅读这些散文,灵魂穿梭在动荡动荡的时代,目光在沧桑的历史中徘徊,早已封印在历史中的点点滴滴,被梁恒先生用笔勾勒出来。我很佩服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先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先生真的用心去领悟,所谓的“辛苦”,否则,他怎么能刻画出一个新鲜的灵魂
据说,我们早已“认识”的古人,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密友或密友。时空之间的距离,在用心感受的同时,变成了笔尖与纸张之间的亲密。有人说,“好的散文总是以心灵的形式存在”。拿笔的人,在写笔的人面前,必须有精神上的冲突和思想的交汇,这样他才能暴露自己的内心,直奔自己的内心。在物质化又有些疏离的今天把栏杆拍遍,浮华与喧嚣,丰富的音响与娱乐,正在逐渐干涸我们的灵魂,所以你不妨从忙碌中抽身而出,读读梁恒先生的文字,或许,它们就是你要找的清泉,给你无尽的滋润。
高中二年级语言组:刘宇
2015.01.20.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