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价性质的散文,作者认为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把握作者初读课文时的评语,对重点句“辛弃疾是诗人,本质上是战士,战士本质上是政治家”有个大概的了解。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个“心事重重的政治家”,他“出身军旅,以武起义”,“最终以文学为业”,成为伟大的诗人。 1.“军人”辛弃疾 仔细阅读课文,谈谈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军人性格? 辛弃疾作为“军人”,是一个血性刚烈、英勇善战的战士,“为了复辟大业”,他决心“为国捐躯,随时准备在沙漠中流血牺牲,在马背上死去”。文章选取了他单枪匹马追捕盗印贼和跃马持剑杀敌两个传奇性典型事件。用“擒贼擒王”、“请假”等来凸显他的“军人”性格。写作提要:选择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2。“政客”辛弃疾思考:辛弃疾作为“政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别的经历?“他是像贾谊、诸葛亮、范仲淹那样,时时忧心忡忡的政治家。”“他太爱国家、人民、朝廷了。”辛弃疾在任二十余年间,频繁调职37次,“每得任职机会,都十分认真、执着。”简直就是工作狂,爱提建议,45年来“不断上书、唠叨”,不断要求诛杀土匪、收复失地。
人物链接:回到南方之后,辛弃疾在南宋开始了仕途,从此走上了一条抗战、贬谪之路。当时他23岁,此时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势力日渐强大,抗金将领可谓是如贼一般,忠君报国之心是投降派所不能容忍的。极度郁闷的辛弃疾以一腔热血与投降派针锋相对。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写下《美策十文》,六七年后,他又写下《九策》,敢冒天下不顺之险,屡屡上书皇帝,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计。可惜南宋皇子受奸臣蛊惑,早已放弃抗金大计,苟活于世。 他所写的书,没有一本被采纳,他只是看中了辛弃疾在议案中所展现的智慧,于是被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绥靖使等地方官,治理荒原,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个兼具军政才能的政治家,却落得终生贫困潦倒的下场。 3、思考诗人辛弃疾:为什么军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最后却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仔细阅读文本,就能看到作者对此是如何深入思考和探索的。 明确:“他并不想做诗人,但军政道路都被堵死,历史迫使他无意间做了诗人。”作为一个“军人”,他不能流血于沙漠,不能战死沙场; 身为“政人”,他虽然满腹谋略,却被人诋毁、抛弃,报效国家无门,抱负难成,于是只能“打遍天下皆知”,在笔下倾泻悲愤。由于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诗歌创作有何特点?(提示:抓住重点句——找出文中词语回答) 2.针对文中引用的诗歌,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情景、作者的评论,试着给每首诗想出一个题目。
例:《破阵子》——报国壮举《水龙吟》——忧国孤旅悲愤之作《菩萨蛮》——忧山忧河之苦闷之作《永玉乐》——《默鱼儿》——《水调歌头》——对于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创作环境、作者的评论,给每首诗想出一个题目。 例:《破阵子》——一首报国壮举《水龙吟》——一首忧国忧民的孤旅悲愤之作《菩萨蛮》——一首忧山忧河的忧郁之作《永欲乐》——一首嘲讽自己姓氏的苦涩之作《默雨儿》——《水调歌头》——对于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创作环境和作者的评论,给每首诗想出一个标题。 例:《破阵子》——报国壮举之作《水龙吟》——忧国孤旅悲愤之作《菩萨蛮》——忧山河忧郁之作《永欲乐》——嘲姓苦涩之作《摩鱼儿》——借史批判政治悲愤之作《水调歌头》——针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作品、创作情况及作者评述,给每首诗想出一个题目。 例:《破阵子》——报国壮举之作《水龙吟》——忧国孤旅悲愤之作《菩萨蛮》——忧山河忧郁之作《永欲乐》——嘲姓苦涩之作《摩鱼儿》——借史批判政治悲愤之作《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孤独之作对于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创作情况和作者的评论,给每首诗想出一个标题。
例: 《破阵子》——报国的壮丽之作 《水龙吟》——一位孤旅人忧国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忧山河的压抑之作 《永欲乐》——嘲讽自己姓氏的苦涩之作 《摩鱼儿》——借历史批判政治的悲愤之作 《水调歌头》——孤独咀嚼闲愁之作 《丑女儿》——具有深刻政治意蕴的婉约之作 他的诗在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站上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他的诗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的豆浆汁。”……“他就像一块铁,有时被打得通红,有时又被扔进冷水中淬火。”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抛弃的叹息和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没有让他去当官,却为他准备了一个消极的环境,磨练他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这种能量既然不能转化为刀枪的力量,不能转化为施政的政策,那就只能灌注到诗歌中,化为诗文。”由此可见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正是南宋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不同寻常的个人人生经历和际遇,以及非凡的才华和思想,才使得本该是杰出政治家的辛弃疾成为了伟大的诗人,“也决定了他诗歌的独特性和他在文人中独特的历史地位。”明明白白:“他并不想做诗人,但军路和政路都被堵住了,历史在偶然中把他逼上了诗人的道路。”作为一个“军人”,他不能流血在大漠,不能战死沙场;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虽然满腹谋略,却被人诋毁、抛弃,报国无门,抱负难成。于是他只能“拍栏杆”,将悲愤之情倾泻在笔下。提出疑问,探究并串联文本,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说如果要为辛弃疾塑像,最合适的题目是“拍栏杆”,为什么本文着重对历史人物辛弃疾的评价,题目不是《辛弃疾传》或《真是个辛弃疾》……而是“拍栏杆”?“拍栏杆”这个题目的解释,来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典故出自宋代王丕之的《沔水烟谈录》。书中记载“与世无争”的刘梦洁,经常在栏杆边默默地站着,思虑世事,叹息自语,或用手拍打栏杆。有诗云:“读书枉我四十年,醉酒打栏杆几回。”所以:“打栏杆”往往是借着敲打栏杆来发泄心中难言的郁闷和痛苦。辛弃疾怀着抗金复国、报效祖国的激情,但南宋朝廷对他置之不理,诗人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无限的郁闷和悲痛!《破阵子》是为陈同复送辛弃疾豪情而写的,他醉酒灯火看剑,梦见自己在营中吹响号角。 八百里与部下分烤肉,五十弦转边塞声,秋日沙场招兵买马。马快如鲁,弓快如陈同甫。如雷贯耳。我生前死后,尽了君王之事,博得了美名。多可惜啊!如今我却被迫离开政坛,只能袖手旁观,不能插手,更不能插嘴。一无所有,只有实力,一无所有,只有爱国之心,我又能去哪里呢?只有拍打栏杆,拍打得遍体鳞伤,才能发泄长久以来的悲愤。 3、在诗人震耳欲聋的拍打栏杆声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而复杂的心情:不满、怨恨、不安、懊恼、不耐烦、等待、期盼……除了报国之志,还有被抛弃的叹息和无奈,他把全部的脑筋都倾注在诗词里,诗词化作了诗词,留给我们的是一首首用刀剑、用血泪铸就的词曲。
《陌上儿》4、辛弃疾敲打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绪,犹如地壳中岩浆的翻滚、膨胀,冲击越积越多,化作了焦灼忧愁、百感交集的人间惆怅。《丑奴》(少年不知忧愁的滋味)我们读他的歌词时,总能清晰地听到一位爱国大臣一遍遍的哭泣和忏悔。我们永远忘不了他在夕阳下倚栏远眺,目光热切的形象。 “楚天秋色万里清,水随天流,秋意无穷。远山在远方,祭出悲恨,玉簪螺髻。楼顶落日,断雁声中,江南游子,望吴钩,拍栏,无人会懂。”所以,“拍栏”是最能表现辛弃疾内心思想情感的外在行为,集中展现出他人格的独特魅力。是大宋三百年辛弃疾唯一的标志性动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写法总结:“知人以论世事,读诗以观心”,梁衡对历史人物的散文,并不是对历史材料的简单堆砌,正如梁衡自己所说:“我散文的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着重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事业实现中展露的人格力量。”本文亦是如此,作者紧紧围绕辛弃疾如何从一个爱国志士成长为一个爱国诗人展开,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还把它们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联系起来,探究他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个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知人论世,全面考察,深入人物灵魂,是我们写好一个鲜活的“这个人”(人物)的重要方法。
1.本文是一篇批判性散文,光有史料和作者本人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作者是如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本文揭示了古代文学大师的心路历程,既有史料和作者本人的作品,也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可以将辛弃疾的事迹与他的诗作联系起来;也可以将他的诗作与他所处的时代、事迹、内心世界联系起来等等。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大量引用作者的作品。善于大胆的联想和想象——知人论世——读诗观心。善于比较。 与杜甫、陆论比较(有亲身经历) 与陶渊明、白居易比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与豪迈的苏轼比较(国仇家恨,复国志,胡尘飞扬,金剑鸣响) 与风姿绰约的柳永、李清照比较(艺术美中有政治,有哲学) 作者在引用《破阵诗》之后,先将其与岳飞的《满江红》作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再将其与杜甫的“先射马后射人……”、陆论的“我要追轻骑……”作比较,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的想象、表达和描写”,从而凸显了辛弃疾诗歌“令人敬畏的杀气和磅礴气势”。 把辛弃疾的政治经历与陶渊明、白居易作比较,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的态度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然后不再涉足政治;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位,既沉溺于政治,又沉溺于文学;因为他有一颗放不下、管不住、比天还大、比火还热的爱国之心;他不为几粒米而弯腰,也不怕中伤。
所以他随时都忙忙碌碌,闲来无事,大起大落。比较辛弃疾的豪迈和苏东坡的豪迈,文学史上,二人被认定为苏、辛,都是豪迈奔放的人物。苏轼生活在和平盛世,没有国仇家恨,以复国志淬炼自己的诗魂。在政治风气的鼓舞下,辛的诗歌飞扬,燃烧,爆炸,震耳欲聋。将辛弃疾的婉约诗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诗相比,不同的是,辛的婉约诗抒发的是悲愤,但在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政治和人生哲学。1.南归之后,他随即丢了钢刀宝剑,只剩下一把羊毫软笔。 他再也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奔跑、在战袍上溅血,而只能用龙蛇交加的笔墨,在宣纸上流泪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给历史留下悲壮的呐喊、悔恨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2、辛弃疾的诗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剑刻成的。3、哪个诗人像他一样有过在剑刃上打滚的经历?“楼顶船儿排”、“飞鞭过江”、“剑指三秦”、“西风烈马”,他的诗简直就是一本军事词典。4、辛弃疾与其他文人更深层次的区别在于,他的诗不是用墨写成的,而是用血泪涂抹而成的。5、炽热的爱国情怀让他浑身发热。 6、他只有一个烦恼:金碗不见了,月亮不圆了,山河破碎了,心里很不安。7、今天我们读到它,每一个字都那么震撼,让你觉得是一滴血,是一行泪。8、诗歌只有在政治风的鼓动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爆炸,才能唤醒聋子。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