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梁衡 常州,一座与我有着 30 年缘分的城市

  • 把栏杆拍遍,梁衡 常州,一座与我有着 30 年缘分的城市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六年后我终于写成《觅渡,觅渡,渡何处》(以下简称《觅渡》),很快被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觅渡人生,来到江南。”“觅渡书院”成立之时八方来客,好不热闹。因为《觅渡》一文的传播,觅渡桥这个老地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 梁恒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那么一个人与一座城,又如何呢?

如果要我说,除了家乡,我接触最多的城市就是常州。常州人待客时,常说“常州,常州,常回来看看”。从我第一次做客常州开始,30年来,我经常来这里。

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_把栏杆拍遍,梁衡_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和很多有缘人的故事一样,第一次的相遇总是偶然。那是1990年5月,当时我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因公去办理办报事宜。办完事后,我问常州有没有什么景点。主人、报社创办人王荣泰先生说:“有,常州这个小城市,出过三位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他们都有故居和展览馆。”我们走到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是继陈独秀之后党的第二位最高领导人。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老祠堂,也是瞿秋白故居。原来当年秋白家境贫困,无处可住,便住进了瞿家祠堂。参观之后,我深深被秋白的家世和身世所感动,心情郁闷而悲伤。天色黄昏,老宅院落被暮霭笼罩,周围显得有些荒凉。突然,院子里出现了几个小孩,一边玩耍一边扫地,脖子上的红领巾像闪烁的火焰一样飘动,给这座老宅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问:“小学的学生是从哪里来的?”答道:“旁边有个小学,经常有学生来纪念馆做义务劳动。”“什么小学?”“米渡桥小学。”“米渡”两个字让我吃惊!地名大多是张家巷、李家桥之类,怎么会有这么雅的名字?让我想起李清照的《寻觅寻觅》,或者屈原的《上下寻觅》,更想起秋白临死前的《多言》,他用一生去寻找人生的渡口。 我问这地名从何而来,答道:“至少在清嘉庆年间,瞿家祠堂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名叫弥渡桥。到了上个世纪,人们为了备战灾荒,河水干涸,改建成防空洞,在山洞上修了一条路,就是现在的这条市区道路。”啊,弥渡二百年前就有了。难道真是有预言成真了?并作为历史的索引留下来。

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_把栏杆拍遍,梁衡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以此为缘起,此后我几乎每年都去常州。“我年复一年地在这老祠堂里来来往往,一次又一次地徘徊。我想象着门前的小河,江上小舟在寻找渡口。瞿秋白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结识了鲁迅;到广州参加国共合作,结识了孙中山;到苏俄当记者,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主持八七会议,发动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主持教育工作。”六年后,我终于写出了《寻找渡口,寻找渡口,渡往何处》(以下简称《寻找渡口》),不久便被广泛转载,并被编入中学教科书。我还被聘为瞿秋白纪念馆名誉馆长。

2005年6月,秋白逝世70周年之际,此文被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纪念馆院内。翠竹环石,桂花飘香(秋白出生的老宅名为八桂堂),游人肃然起敬。我陪同秋白女儿曲笃仪参加了此次活动。2016年,全国党史、新闻出版、文学界的学者在常州举办《寻渡》出版20周年研讨会,纪念秋白,探讨寻渡精神。正如文章最后一句所说:“哲人宁可放弃工作,以充实内心。”“寻渡”成为概括秋白悲剧一生的最佳文学形象,更是诚实人格和探索精神的象征。 常州街头甚至出现了以“寻渡”命名的店铺。

王荣泰先生见状灵机一动,心想何不注册个公司,把米渡文化推广出去。谁知,已经有人先他一步了。上网一搜,全国以“米渡”命名的公司、中心多达百余家,“米渡”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真可谓“米渡,米渡,惊起群鸥鹭”。于是他决定在“米渡”的发源地常州创办一所米渡学院,弘扬米渡精神。筹备过程中,远在湖南的一位宣传干部坚持参加,原来,她的网名就叫米渡。而甘肃一位20多岁的大学生,网名也叫米渡。可见,文风流传开来,秋白的精神悄然触动了许多人的心。 广西某地产一种玉器,竟送来一只大陶瓶,上面刻着《弥渡》全文。新疆一位朋友听说弥渡书院成立,特地从千里之外送来一块沙漠老杨木,以赞颂丘白的坚韧,并题词道:“大漠杨树,春风过玉关。弥渡人生,来江南。”“弥渡书院”成立时,八方来客,热闹非凡。弥渡成为常州市的文化符号,并传遍全国。

把栏杆拍遍,梁衡_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因为经常来常州,所以好奇除了丘白,还有哪些文化名人。稍加打听,发现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的常州包括现在的无锡、宜兴,直抵太湖之滨。大运河穿城而过,商业繁华,文人云集。龚自珍《常州高才篇》诗云:“天下名士皆有部落,东南莫能比常州。”文人名士不计其数,产生了1900多名进士和9名状元。最著名的当然是苏东坡了。他被贬海南赦免后,在常州买了一块地,用于养老。可惜他运气不好,不久就去世了,否则他早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了。 其他还有宋末诗人蒋捷,写下“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这句名句。近现代有盛宣怀、李公朴、赵元任、刘海粟、周璇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建国后,常州又出了57位院士。再说同样出名的弥渡桥小学(简称“弥校”),是丘白的母校,曾出过6位院士。现在是“弥渡教育集团”,学生6000人,规模堪比大学,是江南名校。讲到这里,我想讲个笑话,因为当年我认识“弥校”的孩子,《弥渡》这篇文章流传开来,学校授予我名誉校长,正式颁发聘书,并在网上公布。 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说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米校”的门槛很高,拿不到一个“名额”,就让我这个“校长”开个后门。他不知道我只是个空有其名,但这足见“米校”的影响力之大。

因为《米渡》一文的传播,米渡桥这个老地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来的桥早已消失不见。常州原本是大运河上的水城,历史上的石桥数不胜数。如果能再找到一座承载着浓厚地方文化、延续200年前历史的老桥,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这个想法一出,就成了米渡书院院长王荣泰和“米校”校长吴毅先生的牵挂。他们花了三年时间查找资料、走访老人,终于弄清楚了原桥的位置和样式,并请人设计建造。消失了200年的米渡桥,将通过历史的风雨,重新出现在现代都市中,静静地躺在秋白纪念馆和“米校”前,向人们讲述着往事,难以言表的缘分。 如果没有遇见那些红领巾,我怎么会知道米渡桥?如果没有米渡桥,又怎么会有《米渡》这篇文章?如果没有《米渡》这篇文章把栏杆拍遍,梁衡,我又怎么会和常州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老桥要重建,我当然也参与其中。他们让我写一篇《米渡半桥》的文章,刻在桥头上,记录下它的由来。便条上写道:

岁月流转,山河易地而居。清嘉庆年间,常州城内有一条城子河,河上有一座米渡桥。由于连年灾荒,河桥荒废,几乎无人知晓。幸好桥边有一所米渡桥小学,为老常州保留了一个古老的地名。这所小学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母校,桥下的瞿家祠堂也是瞿秋白的故居。他走过这座桥,走上了革命之路。米渡桥见证了中国和常州一段近代历史。

把栏杆拍遍,梁衡_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为了留住历史记忆,常州华夏剪报社与米渡桥小学发起了米渡桥的重建计划。但原有的桥身已被贯穿市区的主干道截成两半,车水马龙,昔日的风光已难见。于是他们想出新主意,在北岸原址上建一座桥,再向南突然停在半空中,这就是半桥。时光穿越两百年,这一刻定格在一瞬间。当时的人们轻轻抚摸着桥栏,思索着世界的浩瀚和时代的变迁。百里之行,始于足下,后来者应该有更宏伟的计划,筑起一道直抵云霄的长虹!

我从第一次来常州到现在已经31年了,从写《半桥》到《寻渡》,也已经25年了。鲁迅曾为瞿秋白写过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天下当以同情相待”。常州虽然只是一座城,但值得一知己。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5、31呢?

作者简介:梁恒把栏杆拍遍,梁衡,1946年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万世万代周恩来》、《晋祠》、《跨世纪之美》、《壶口瀑布》、《夏日情怀》、《青山不老》、《拍遍栏杆》等。

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_把栏杆拍遍,梁衡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编辑:华流,本名刘建,资深教师,韩派文学创始人。其著作《华流》扉页上写着:韩派通向智慧,智慧通向韩派。/韩派因韩派而死,/智慧因智慧而终结。/生不同,/死相同。/生前为一毛鸡毛脸红,/却为一个姑娘可以舍己;/死后不为万千红颜豪宅得意,/却不郁闷……]

一点好中文简易文学滑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