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梁衡 梁衡的才华与官职:牺牲节假日的创作之路,是否该隐退专注写作?

  • 把栏杆拍遍,梁衡 梁衡的才华与官职:牺牲节假日的创作之路,是否该隐退专注写作?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封面上登了梁衡的一幅照片。细读梁衡“人杰鬼雄”系列散文,便可看出他的政治情结。梁衡在与历史人物一并感叹的时候,似乎对亦文亦武的人特别有共鸣。由此可见,梁衡也是在痛拍栏杆,辛弃疾是在“把栏杆拍遍”之后,做了一位词人,梁衡“把栏杆拍遍”之后呢?”这是梁衡喜欢的一副对联,我就赠送于他并以此结尾。

从此以后,我们心意相通,他给我寄稿子,我给他回信。每次看到他的新作,我都为他的才华所感动。于是我就想,梁恒责任重大,管理着全国几万家报刊杂志,哪有时间写这么好的文章?他一定牺牲了很多假期。于是我就想,他当官真可惜啊!要是他能像许多职业作家一样静下心来写文章,那该有多少好文章发表啊!

怀着这个想法,我又给梁恒写信,在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能逐渐退居幕后,有更多时间创作。梁恒收到信后,一如既往地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大概是不想得罪我,又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不好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不能强迫。”我也理解,以后再也没有提起类似的话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_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有感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但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演讲,同学问他一个问题,说“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做什么?”他回答说:“当官。”我觉得我当时有点自以为是了!我不仅不支持他当官,还鼓励他隐退。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写文章只是他政治抱负的宣言,他喜欢写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这些文章里极力渲染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我觉得梁衡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文章,是因为他和这些人物在政治上有同样的感受。如果他不是现在这个角色,而是一个纯粹的文人,那他就永远写不出这种感受、这种深度、这种高度。就像瞿秋白、范仲淹、辛弃疾不同于李渔、李清照、柳永等人的原因一样。

梁衡相貌俊秀,身形纤细。《中国散文》刊登了他的散文《周恩来虽伟大却不伟大》,封面上刊登了梁衡的照片。看到杂志,我突然想到了陈毅元帅。郭沫若称赞陈毅“一柱擎天百战,一将当诗人”把栏杆拍遍,梁衡,我想梁衡也有这样的特点。细读梁衡的《人杰地灵与鬼杰地灵》系列散文,可以发现他的政治情结。在《寻找渡口,寻找渡口,渡口在何处?》中,他写道:秋白和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的高峰,也是并驾齐驱的。他应该知道自己身上蕴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在自己的学习中实现这种价值。但他没有。他目睹了人民的沉浮和党的灭亡,他举起双臂,跳进了黑暗之中。 只要能为社会进步照亮一步,他就坚决举起全身,燃烧自己。在《红纱蓝纱》中,他写道政治是天下大事,是人心大事。政治家的斗争,从来就是天下大事、人心大事。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用他为公的程度、为社会贡献的多寡来换取人民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在《小院小路》中,他写道:伟人的困难与常人不同,常人为衣食无着而焦虑,为饥寒交迫而哭泣;而伟人则默默地探索兴亡之理,暗中用自己的力量力挽狂澜。在《永远的范仲淹》中,他写道:范仲淹是诸葛亮、周恩来那样的政治家,他一生主要以实践为主。 他按照自己处世治国之道,埋头苦干,把自己的才华全部投入到处理具体的政事、军事上,并不以写作为重。不是他没有文采,而是他没有时间。在《读柳永》中他写道:柳永和封建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始终把从政当做人生第一目标。其实这也合情合理,谁不想把有限的生命发挥到极致呢?有工作才有权势,才可以施展抱负,才可以改变世界,才可以被后人铭记。在《打栏杆》中他写道:他(辛弃疾)原本把一生献给国家,准备在大漠抛头颅,战死沙场。但在南迁之后,他被迫离开战场,无处施展才艺。他像屈原一样,仰天长啸,怒击不周山,像共工一样。 他望着江水,望着长安,爬着危楼,敲着栏杆,只能流泪。

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_把栏杆拍遍,梁衡_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有感

梁衡的文章堪称“当代正气歌”。他在很多文章中,都写到了自己对“良心”、“正直”、“正义”、“坚韧”、“爱民”、“无私”、“艰苦奋斗”、“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不以成败论英雄”、“人品重于政绩”等精神的推崇。如在《周恩来:大虚无与大拥有》中,他写道:总理在摆脱自我、真正体会到“大虚无”的同时,得到了别人所没有的“大拥有”。他有大智慧、大勇气、大才子、大相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城、联合国倾国倾城的相貌,尤其是他的大爱与大德。

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有感_把栏杆拍遍,梁衡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自古爱民之人,深受百姓爱戴。诸葛亮治蜀二十七年,武侯祠一千七百多年来一直受到百姓的参拜。陈毅在参拜武侯祠时写道:“孔明为何能打败昭烈(刘备)?我想孔明留下的是对蜀国的爱。”爱越深,我们越怀念。普通人相处,还是要报恩的,恩必报。但后人又怎能轻易忘记一个重建国家、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的伟人呢?他还特意引用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或许有很多仇人,但不一定有私仇。他在《寻渡,寻渡,往何处寻》中写道:项羽兵败,明明前面有渡口,却不肯过河。 如果项羽被刘邦杀死,或者失败后渡过乌江,都不如投江自杀,在历史上留下永恒的余味。项羽在面临生的希望时举起宝剑自杀,秋白在即将功成名就时举起手术刀,他们都把即将终结的生命价值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哲学家宁可放弃工作,成就心愿。《寻杜》中还有一段话:当一个人从理性的角度领悟了生死大义,就会获得最大的力量和最大的平静。这不是身体的承受和情感的宣泄能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如轨迹的延伸般坚定。或许是因为篇幅有限,又或许是文字的节奏,还有更多的例子他没有在这里引用。 后来在《寻杜自注十五篇》中写道:史可法死守扬州,明知无法守住;谭嗣同在维新变乱爆发时不逃,明知必死;抗日名将张自忠在阵地即将丧失,可以以统帅身份安全撤离时,愿意留下来与将士们同死。他在《一千七百年沉思》中写道: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斗争中,并不是单纯地想打败曹魏,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践行自己的处世准则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蜀魏吴三国之争,只是这三场实验的一个载体。他在《读刘墉》中写道:人生在世,天地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才华,不分大小、贵贱。 只要心不死,才华得以发挥,就能流芳百世,人生就没有虚度,这也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始皇和汉武,也记住了刘永。

梁衡在感叹历史人物的时候,似乎和文武双全的人产生了特别的共鸣。在《寻渡》中,他写到,一个人没有才华,或者有一分才华,成就一件事,那就还好。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华,却只成就一件事,甚至一事无成,这才是让后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你看岳飞写诗写得好,他有文学天赋,但人们只记得他的武功。辛弃疾是军事才子,年轻时率领万义军起义反金,投降宋朝,南宋政府却不重用他,只能“醉里灯看剑,营里梦吹号角”,后人只知道他有诗才。

把栏杆拍遍,梁衡_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_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有感

梁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话语体系和个人形象很适合现代政治。他主张领导人自己写演讲稿,鼓励即兴演讲,反对死记硬背。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为人随和谦逊,在现代政治的领导人选拔中有着“讨好选民”的形象。但他在现实政治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到位,他“建功立业”的抱负总是难以实现。因此,他的写作和叙述中常常带有一种感慨。他在《读柳永》中写道: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但可以利用环境。几乎每个人都有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才能,他能否成功,取决于他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屹立在悬崖之上,沐浴着霜冻、风雪和雨水,渐渐变得干枯如铁,枝叶茂盛如云。看到它的游客,不得不尊敬和敬佩。 但如果松子有灵,让其自己选择生存之地,它一定会选择山脚下向阳的平原。只是无奈的山风把它吹到这里,或是一只鸟儿把它驮到这里,它被背在山上,放在悬崖的缝隙里。它向天哭,向地哭,却无人应答。一阵哀嚎过后(或许也有像刘永那样的牢骚),它把岩石打得满地都是,下定决心要好好活着。它拼命吸取天地之精华,伸出枝叶追逐阳光,伸出根须寻找水源,与风雪搏斗,终于成就了自己。他在《读韩愈》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受了多大的委屈,历史都不会和你一起哭,它只承认你的贡献。“悲壮”两个字,没有英雄气概是表达不出来的。

由此可见,梁衡也是在打栏杆。辛弃疾在“打遍栏杆”之后,成了诗人。梁衡在“打遍栏杆”之后,又做了什么?是散文家,还是政治家?现在似乎很难说。我们的时代还在快速变化,政治体制也在变化。这些变化让中国的政治越来越现代化。我相信那些立志改变中国的政治家,一定有机会“乘风破浪”。

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_把栏杆拍遍,梁衡_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有感

梁衡是文学方面的大师,楷书、草书、隶书、篆书四体通晓,他的文集涵盖文学、新闻、政治、科学四大类。我办《万界》时,曾与编辑们一起研究过他的新闻理论。这次重读,主要集中于散文部分;他的文学创作理论也处处闪现着火花,冷静的叙述中蕴含着他独到的见解。他不摆架子,不耍手段,和他的性格一样朴实无华。科学方面的两卷我也翻阅了一遍。虽然我的数理化基础很差,不能多做解释,但对他的作品还是很欣赏的。厚厚的两卷,四十多万字,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然,他的文集中也有我没有仔细看的地方,比如政治方面的文章,就没有仔细看。 不是他文笔不好,而是他虽然想在这方面有见解,但在现行的政治语言体系中,他的见解极其有限,所以我只能用“领悟”二字一笑了之。但他的政治抱负,全都包含在他那篇“豪迈”的散文里。他的千言万语政论,比起长篇政论来,立意高远,语言扎实,张力十足,这自然是得益于他的文学功底和对问题的洞察。梁衡见多识广,记忆力强,古今中外名著他都熟稔,写作时,能随手拿起,自然准确,常常在不经意间画龙点睛。

我写的《梁衡人其文》一文,全是我真情实感(即使有些离谱,也是我性格的错),不这样写,就会觉得不真实。对联是:“文到极致,无奇不有,恰到好处;人到极致,无异不有,自然而然。”这是梁衡很喜欢的一副对联,我就送给他,以此作为结尾。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