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辛弃疾水龙吟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我看着吴勾,拍着栏杆,可是没有人明白我爬上去的意思。

[翻译] 你看吴钩,全副武装,手拿利器,悲愤地敲打着栏杆,爬上山顶欣赏风景,怒火中烧,谁能理他呢?

【出处】南宋辛弃疾《水龙歌》

水龙吟:登建康上心阁

楚天秋色清朗,水随天色。秋意绵绵。远山远景,献愁怨,玉簪螺髻。落日楼台,断雁声中,江南游子。看吴钩,拍拍栏杆,谁也不愿攀上去。

别说鲈鱼好做刺身,西风吹去,季英可曾归来?求地求屋,只怕羞愧见刘郎之才华。可惜岁月流年,风雨悲切,树依旧如此!求谁来带红巾绿袖,为英雄拭泪!

笔记:

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_栏杆断了_栏杆怎么弄断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城墙上(在城西),眺望秦淮河,为观景之所。”

远山:Cen,读作cén。远处的山。

玉簪螺髻:zān,读作zān;jì,读作jì。玉簪螺髻:玉簪和螺髻,用来比喻高低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峰。

失鹅:失去群鸟的孤鹅。

无垢:唐李贺《南苑》云:“夫子何不携无垢,横跨山川,征伐五十州?”无垢是古吴国的一种宝剑。此处,他用无垢来形容自己,才华横溢,却不受重视。

了: 发音为liǎo。

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_栏杆怎么弄断_栏杆断了

鲈鱼生:引自西晋张翰。《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秋天西风徐徐,想到家乡的莼菜汤和鲈鱼生鲜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后世文人思乡辞官归隐,便把思乡之情称为“莼菜鲈鱼思”。

吉英:张翰,字吉英。

关于要地宅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中,徐思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两人多日不说话,自己睡大床,叫客人睡下床”。刘备批评徐思只知道在国家危难之时才买地宅,“小人(刘备自称)欲睡百尺楼顶,而卧地上,何必只睡上下床之间呢?”要地宅,买地宅。刘郎,刘备。有才华,有头脑,有胆识。

流年:光阴的流逝。

忧患风雨:风雨隐喻国家处境岌岌可危,取自宋代苏轼《满庭芳》:“百年来,醉酒三万六千回,能为几多?忧患风雨,是半碍。”

树犹如此:这是西晋桓温的一句名言。《世说新语·元语》说:“桓公北征,过晋城,见他以前在琅琊时所栽的柳树,围都有十尺,便叹道:‘树若如此,人何忍!’便爬上枝头,抱住小枝,痛哭流涕。”在这里,他表达了自己没能与敌军作战,收复失地,白白浪费了光阴的遗憾。

祈:求助。发音:qìan

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_栏杆断了_栏杆怎么弄断

红巾绿袖:妇女装饰,指妇女。

揾:wèn。揾。

翻译:

空秋的天空虽然红得像火,但我的心却凄冷无比。冰冷的河水只能随天流淌,它又将在哪里结束呢?这秋日无边无际。我无奈地望着远处的群山。报国为何比登天还难?国家为何如此腐败?只能怪世事沧桑。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这个朝代只剩下放荡的生活?斜阳照在亭台楼阁上,飞离了天上的羊群。孤雁划过天空,发出凄惨而绝望的声音,或许映照着我这个思乡漂泊江南的游子。我看着这把宝剑,却从未沾染过敌人的鲜血。我猛地拍打着亭子的栏杆,可是现在没有人明白我爬塔的意思,这世上还有谁认识我呢?。

我不会像张邯那样,为了家乡的风景而归来。刘备胸怀天下,慷慨激昂地斥责徐帆,令人敬佩。可惜光阴似箭,流水似箭。风雨中,我真为这个国家担忧。光阴似箭,白驹过隙!甚至没有人会叫一声红巾绿袖,为英雄擦泪。

背景:

本诗作于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当时他正任建康通判。当时作者已南下八九年,但任建康通判却无所事事,未能实现报国之愿。偶尔登山顶望去,便会抒发心中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城墙上(城西),眺望秦淮河,是赏景的好地方。”

栏杆断了_栏杆怎么弄断_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城上,眺望秦淮河,为赏景之所。”

本诗前半部以长段描写景物:从水到山,从无情景物到深情景物,很有层次感。前两句“楚天万里清秋,水随天行秋色无边”,是作者在上心阁看到的景物。楚天万里,辽阔空旷,秋色无边。江水流向天际,不知尽头在何处。远方天际,天水交融,大气宽广,文笔遒劲。“楚天”中的“楚”指长江中下游,战国时属楚国。“水随天行”中的“水”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色无边”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气势,描写了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阴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放眼望去,才能看到江水流淌向无边无际的天际,那壮观的景色。

后面三句“远山远景,献愁恨玉簪花髻”,都是写山的。“远山”指远山。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簪花髻。景色虽美,却只能引起诗人的愁恨。皮日休《飘渺峰》诗云:“似碧绿簪花髻散在明月下”,韩愈《送贵州颜大夫》诗有“山色如碧玉”(即簪花)一句,便是此句的由来。人心有愁恨,虽见远山雄伟,愁恨却加重,仿佛远山在“献愁恨”。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物我共赏的写景手法。诗因之而生动,至于悲恨为何而来,诗中并没有直接解释,但结合登山时的情景便可明白。

北望江淮前线,无路可退;再远是中原故边,一去不复返。南望山河虽秀,却只剩下一半;朝廷主张和平,爱国之士不得其位,纵欲进取,也无能为力。以上皆是深仇大恨,大悲大喜。借远山祭祀之词,作者写出了心中的负担,概括在“登高意”三个字中。前两句是纯描写,三句“祭哀祭恨”更进了一步,点出了“哀”和“恨”两个字,从纯描写开始到抒情,从客观到主观,情绪逐渐浓烈。一切都在推进中不断深化、升华。 “夕阳即将西沉,亭上不时传来孤雁的鸣叫声,使作者怀念起远在北方的故乡。”六句诗中,他望着腰间的空剑,悲愤地拍打着亭栏,但此刻他心情又有谁能了解呢?

此处三句“楼顶落日断雁声中,江南游子”仍是描写景色,但每一个字都是情感的隐喻。落日是每天都能看到的景象。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来比喻南宋的没落。“断雁”是失去了群落的孤雁,隐喻了他作为“江南游子”的漂泊生活和孤独的心境。辛弃疾渡过江淮回到南宋,他原本把宋朝当成自己的故土,把江南当成自己的家乡。然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无意北上收复失地。他们并不把辛弃疾当成自己人,对他始终采取一种猜疑、排斥的态度,让辛弃疾感觉自己真的成了江南游子。

“望吴钩,拍栏,无人懂我登山之意”三句,是作者思绪激昂之情的直接表现。但作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夸张,而是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抱负难成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望吴钩”(“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钩形刀)。杜甫《出塞后》诗中有“少年有奇才,笑看吴钩”一句。“吴钩”本该是用来在战场上杀敌的,如今却闲置着,只用来欣赏,无处施展。这也凸显了作者胸怀大志,想在战场上立功,却当了英雄却无处施展的苦闷。第二个动作是“拍栏”。

据宋代王弼之《沔水烟谈录》记载,“与世无争”的刘梦洁,经常静立于栏杆边,思索世事,叹息自语,或用手拍栏。他曾作诗云:“求学耽误四十年,醉酒拍栏几回。”拍栏是心中有说不出的苦闷,用敲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作者雄心勃勃、无处施展的急切心情和愤怒情绪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望吴勾拍栏”,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采用了以密入疏的写法,把浓烈的思想感情写进平实的文字中,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无人懂,登高之意”,感叹他有复辟中原之志,但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心上人。

栏杆断了_栏杆怎么弄断_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

后几句情绪愈发浓烈,感情愈发真挚,最后“无人会”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饱满”。读者读到这里也能知道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前半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后半句则直抒作者的心声。后半句十一句,分为四层意思:“莫说鲈鱼已可食,西风过,季英归来?”这里有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子季英)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鲈鱼的美味,便辞官回乡。 (见《晋书.章邯传》)如今又是深秋,连大雁都知道回故地,更何况我这个江南游子呢?然而我的家乡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又在偏僻的一隅,我又何来回故地的轻松!“西风吹去,季英归来否?”这首诗既表达了一个有家可归的人的思乡之情,又表达了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愤怒,真是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求地求房,恐愧对刘郎之才”是第二层意思。求地求房就是买地买房。刘郎指三国时期的刘备,这里指有远大志向的人,这也是一个典故。三国时期,徐思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自己一个人睡大床,让他睡下铺。徐思去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了国家大事,还求土地求房屋。陈登当然看不起你了。

如果是我,我睡百尺高楼,叫你睡底层,不只是上下铺的区别。(见《三国志·陈登列传》)“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两个字,是辛弃疾对许思的思念,表达了怀疑:你这样一个小人(指许思)哪有脸去见刘备这样的英雄?这两层意思大概是,我们不要学回乡吃鲈鱼生的张继英,也不要学许思要土地房屋。作者登高望远,望着家乡,不禁怀念。谁没有一种思乡之情呢?作者知道自己是一个游子,但国家如此之境,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呢?作者在这里说,我很想念家乡,但我绝对不像张翰、徐思,等到收复江山的时候,我也会回到家乡。作者有这个志向,但言辞含蓄,又能看出“归未?”二字,所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层。

“可惜岁月如梭,风雨无阻,树依然这样”,是第三层意思。岁月如梭,风雨无阻,都是指国家岌岌可危。“树依然这样”也有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载,桓温北上征战,路过金城,看到自己当年栽种的那棵柳树,已经长到几轮粗,便叹息道:“树依然这样,人怎能忍心呢?”树长得这么高,人怎能不老呢!这三句蕴含的意思是:此时心里确实怀念家乡,但不会像张翰、徐巳那样,贪图安逸,后悔今日。我所忧虑的是国事动荡,时过境迁,无暇北伐,恢复中原的夙愿无法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怕自己闲下来了,就再也无法上战场报效国家了。这三句是全诗的核心。至此,作者的情绪经过层层推进,发展到了高潮。

下面自然而然的结束了,也就是第四层意思:“请问谁来带红巾绿袖栏杆拍遍无人会 断鸿声里看吴钩,为英雄擦泪?”乾是请求的意思,“红巾绿袖”是姑娘的衣服,在这里是姑娘的代名词。宋代的宴会、娱乐场合,一般都有歌女唱歌喝酒。这三句是辛弃疾自怨自艾,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在世上没有朋友,得不到同情和安慰的心情。这和上节的“无人懂,登高一志”的意思相近。这首诗是辛弃疾的成名作之一,不仅充分反映了辛弃疾所处时代的矛盾,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用成熟老练的艺术手法把内容表达得十分完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是稼轩借机抒发自己身为英雄失败、目标难以达成的苦闷之情。前半部分主要立意抒怀,开句破空而出,描写天长水长、苍茫无边的秋景。接着,用移情的手法描写连绵的群山、山势的不同,实实在在地描写了诗人对中原沦陷和小国南宋不愿复国的“悲”与“恨”。“楼顶斜阳”用静态的景物描写了诗人的悲哀与“悲”,而“我望吴钩”等句则用动态的人物描写了诗人的愤慨与“恨”。斜阳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映射,失去群落的孤雁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第二部分连续用三个典故,表达诗人坚持以古人古事报效天下的志向和决心,表达自己不能施展才华、虚度年华的愤慨和痛苦。其中用典三个,一个用反问句,一个用思辨句,一个用感叹句,极其复杂多变。

这首诗是稼轩诗风的典型。黄立庄说:“辛稼轩生于宋末,不能尽施关、岳之才,心中有不少愤慨而无处发泄,与陈同甫交谈,究竟是何等人?所以,便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悲愤慷慨、郁闷厌世之情。”这首诗是豪放中带有忧郁和积淀的手法,他的豪迈悲凉之情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借景抒情、借情入景、以行动抒情、以典喻意,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前半部分用反卷体,对联多,工整;​​后半部分用转折法,句式多样,文风不平淡呆板。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